
福建省血液中心
福建省血液中心是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主管,经费由省财政核拨的公益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心成立于1998年,2001年开始执业。福建省血液中心的宗旨和执业范围是在福州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范围内开展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承担福建省血站质量控制与评价、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开展血液相关科研工作,承担全省血液集中化检测任务。同时作为福建医科大学医学工程技术学院输血医学教研室承担专业教学任务。近年来中心还承担数项国家血液标准的起草工作。福建省血液中心现有业务大楼一座,位于闽江之畔,建筑面积9562平方米。在城区设有13个固定献血点,在福清、连江、罗源、永泰、闽清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均设有固定或流动采血点。各服务场所交通便捷,环境优美。...

广西壮族自治区血液中心
中心建立于1965年9月,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羊角山路6号,与著名的柳州旅游风景区大龙潭公园毗邻。中心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是广西全区最早实行输血工作管理“三统一”和最早开展无偿献血工作的采供血机构,也是广西采供血机构业务指导、教学、科研、技术人员培训中心和检验技术培训基地。血液中心占地面积2.6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现有在职职工15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6人,专业技术力量雄厚。资产总计5828.89万元,配置有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大型高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加样系统、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全自动血液核酸检测系统等先进的专业仪器设备。血液中心主要承担柳州市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的业务指导等工作;承担广西血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承担广西血站的业务培训与技术指导;承担柳州、来宾、河池3市的血液集中化检测任务;承担多项自治区级继续教育项目。...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
中心成立于1978年,正县处级单位,是全省规模最大、力量最强的采供血机构,履行省级血液中心职能,承担着昆明地区26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和急救用血保障任务,以及全省各州市采供血机构的业务技术指导、血液集中化检测和全省血液调配等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生命相托,丹心为民”的理念,在云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液中心占地面积20亩,拥有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业务用房11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35亿元。目前中心为昆明地区26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临床医疗用血和输血技术服务。血液中心建立近40年来,无畏艰辛,艰苦创业,发扬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采供血服务工作中,始终坚持全面质量管理,经常不断地向职工进行质量安全意识教育,要求全体职工牢固树立起“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工作准则,努力确保临床用血的需要和安全。血液中心十分注重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中心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配置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血液质量检测设备系统,血液成份分离设备,血液成份单采设备,血液保存设备。目前中心能制作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冷沉淀等各种血液成份供临床使用,同时开展稀有血型鉴定、血液疑难配血、产前血型血清学检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组织配型、血液置换等输血技术服务。...

宁夏血液中心
宁夏血液中心是自治区卫生健康委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银川市无偿献血招募、血液采集、检验检测、成分制备、血液储存,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供应、临床用血业务指导和全区采供血机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与评价,以及全区血站血液集中化检测、血液一体化信息系统管理等工作。为适应临床需求,中心还开展疑难血型鉴定、孕妇产前溶血病检测、新生儿血清免疫学溶血病检查等输血相关服务项目。中心成立于1990年2月,2014年6月搬迁至现址,占地面积13335.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40.51平方米(其中行政业务楼10207.71平方米、后勤楼1132.80平方米)。核定事业编制78人、控制编制24人。内设科室13个。经过多年的发展,宁夏血液中心在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建设了固定采血屋6个、街头采血房车2个,开辟流动采血点10个。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每年为银川市数万名献血者和危重患者提供全年无休息日的采供血服务。...

大连市血液中心
中心始建于1965年,担负着大连地区的采供血、输血科研、教学和培训工作。至今,在全市城乡有12个采血点,常年在商业繁华地区开展献血宣传,接受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每年约有7万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近25吨,保障了全市城乡医疗用血的需要和安全。中心始建于1965年,1987年由大连市中心血站更名为大连市血液中心,为正处级建制。中国输血协会献血促进工作委员会、大连医科大学输血医学教研室和硕士点、大连市献血办公室、大连市输血研究所和大连器官移植配型中心均设在本中心。中心内部设有15个二级科室。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5.6%,高级职称54人(正高职称17人)。博士3人,硕士67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21人。中心担负着大连地区的采供血、输血科研、教学和培训工作。至1998年底,全市已全面实行了无偿献血。至今,在全市城乡有12个采血点,常年在商业繁华地区开展献血宣传,接受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每年约有7万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近25吨,保障了全市城乡医疗用血的需要和安全。...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公益咨询服务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15日,前身是上海市健康教育所和上海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市卫生健康公益咨询服务中心)直属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心职责主要有:指导全市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动员全市社会各界开展健康促进;开展健康素养与健康行为监测,对全市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进行评估;开展控烟法律实施效果监测,为倡导无烟社会提供数据支持;协助开展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布和重大宣传活动的组织实施;承担本市卫生健康公共服务热线日常管理工作;承担本市社区卫生事业管理的相关事务性工作;出版《上海大众卫生报》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上海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网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承担上海市卫生和健康领域科技创新相关管理服务和协调、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以及卫生健康政策与管理相关培训。中心以“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卫生智库”为目标,以“促进循证卫生管理决策,助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为宗旨,致力于打造本市卫生健康系统的重要智库、卫生政策人才培养基地,中心还加挂有“上海市卫生技术评估研究中心”“上海医药卫生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牌子。中心现有卫生经济、老年照护、卫生规划、基层卫生、药物经济学、卫生技术评估、医疗保障等七大拳头产品,内设卫生政策研究部、卫生技术评估研究部、医学科技情报研究部、科研管理事务部、期刊部、培训部等6个业务部门和党委办公室、综合管理办公室、事业发展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5个职能部门。2012年以来,中心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超过1000篇,其中SCI论文近60篇;出版学术著作近40本。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等在内的各级各类奖项40余项,70余项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实际政策。...

福建省卫生健康监督所
福建省卫生健康监督所是经省委编办批准于2003年7月成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规格正处级,核定编制76名。2007年12月,被列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卫生健康综合监督技术规范相关工作;承担医疗卫生、公共卫生监督涉及的专业性、技术性、事务性工作等工作;承担卫生健康执法监督信息化建设事务性工作;承办省卫健委交办的其他事务性工作。...

安徽省肿瘤防治所
安徽省肿瘤防治所为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直属事业单位,正处级,成立于1987年6月,挂靠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理。安徽省肿瘤防治领导小组成立于1987年,下设办公室(即安徽省肿瘤防治办公室,与安徽省肿瘤防治所合署办公)。安徽省肿瘤防治所、安徽省肿瘤防治办公室负责制定我省肿瘤防治规划与计划,组织、领导全省肿瘤防治研究工作,建立、完善防治网络,组织实施全省肿瘤防治工作,同时提供肿瘤防治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西安市健康教育所
西安市健康教育所成立于1955年6月,隶属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全额事业单位,位于西安市凤城四路111号西安市公共卫生综合楼,办公用房面积1200平方米,编制43人。内设6个科室:综合办公室、健康教育部、杂志编辑部、科普宣传部、影视制作部、网络信息部。拥有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艺美术、编辑、摄影摄像等专业技术人员,是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业务指导中心。业务范围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健康教育效果监测与评价,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教育相关培训与技术指导。工作职责1.为政府拟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的规章、指导意见和技术规范等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建议和咨询意见。2.组织、指导全市社区、农村、学校、行业等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制定工作规划、计划和考核评估标准,并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监测与评价,促进社会健康环境的建立和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3.对全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人员及有关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和技能培训。4.组织发布健康教育相关信息,向社会提供预防保健的相关知识服务,建立和发展健康教育信息网络,推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新成果。5.组织开展大众卫生科学知识普及传播活动,设计制作和分发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开展健康知识咨询、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健康行为干预。6.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法、策略等课题研究,承担或实施、国内健康教育科研项目。7.建立和发展与各媒体、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联系,开展卫生宣传,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