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
山东省妇幼保健院(山东省妇女儿童医院)始建于1991年,直属于省卫生健康委。2004年5月加入山东省立医院集团,2016年11月与原山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整合,2018年6月山东省生物制品研究所整建制并入,2019年5月经省卫生健康委文件批复同意托管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是一所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集妇幼保健、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和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省级三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承担全省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开展全省妇幼保健、优生优育、不孕不育、生殖健康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并组织推广,面向社会开展疾病诊治、保健、预防、计划生育技术、生殖健康、产前筛查及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服务,为基层医疗保健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院作为全省妇幼保健技术指导中心,还承担山东省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控制中心、山东省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山东省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山东省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心、山东省孕前优生检查项目质量控制中心、山东省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山东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公室、山东省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办公室、山东省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办公室、山东省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等多项公共卫生和技术指导任务。...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ChinaAcademyofEngineeringPhysics,简称“中物院”,原简称九院),是国家计划单列的副部级国家级研究院,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是以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为主的集理论、实验、设计、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院。中物院主体坐落于四川省绵阳科学城,在北京、上海、成都和深圳等地设有科研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中物院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更名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1968年被授予军队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1973年使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名称,1982年更名为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1985年对外使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物院的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学、力学与数学、化学与材料、信息科学与电子工程等方面。...

飘雪影院
飘雪影院是一个综合类在线电影网站。网站版面精简,手机端体验相对舒适。该站主打电影和电视剧的丰富片源且更新较快,画质和播放速度都还不错。...

中国科学报社
中国科学报社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等。目前,报社拥有两报(《中国科学报》、《医学科学报》),一网(科学网),两刊(《科学新闻》、《科学新生活》)及移动新媒体矩阵等传播平台。同时,中国科学报社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记者站,与国内近百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的前身《科学报》在北京创刊,是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1989年1月1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99年1月1日更名为《科学时报》,2012年1月1日复名为《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一周五刊,彩色印刷,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作为从事新闻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的专业机构,报社近年来积极发展移动新媒体,不断提升音视频传播能力,通过报、刊、网、号的内容强关联性定位,不断增强报社传媒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黑龙江省原子能研究院
研究院隶属黑龙江省科学院,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黑龙江省唯一以原子能研究为主体的综合性科研单位,主要职责任务:承担原子能利用、核与辐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重点公益科学研究工作,并为社会提供核与辐射安全相关技术服务。1958年8月,隶属二机部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401院)筹建第14研究室,主要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后由李正武接任该室主任。同年,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在哈尔滨市兆麟街32号成立了黑龙江原子核物理研究所,由周恩来总理任命黄葳为首任所长。主要开展受控聚变理论、实验、离子源、工程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后于1962年对外称为中国科学院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内部称02-503所。1965年,根据国家战略调整和“三线”建设规划,将东北503所和电力科学研究院热工二室合并迁入四川省乐山市,将东北503所从事核技术应用研究的部分保留在黑龙江,1984年更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2021年更名为黑龙江原子能研究院,是中国最早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发源地。研究院始终追寻国家核事业发展方向,从建院初期为“两弹一星”实验提供配套科学研究,到现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子能公益科学研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东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生态环境部委托,负责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区域内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工作,主要职责为:负责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的日常监督和核设施正常换料大修的监督管理和控制点释放。负责核设施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负责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的核技术利用项目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负责铀矿冶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负责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的核设施、核技术利用项目和铀矿冶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及必要的现场监督性监测、取样与分析。负责对生态环境部核准的核材料许可证持证单位的相关监督检查。负责辐射安全许可证延续、增项的技术核查和现场检查,以及核技术利用项目退役的现场检查。负责对核设施及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的其他涉核单位核应急准备、应急演练、应急响应的监督与评估,督导与评估省级辐射事故应急培训与演练,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响应的监督。负责组织国控辐射环境自动站、核设施监督性监测系统选址与运行的监督检查。负责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督查,参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负责管辖区域内核设施现场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活动的日常监督和民用核设施进口核安全设备检查、试验的现场监督。负责民用核设施厂内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的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调查取证,提出处理建议并监督落实。推动地区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工作,督促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被监督单位开展科普宣传、信息公开、舆情应对、公众参与等工作。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生态环境部华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生态环境部委托,负责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六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内和江苏田湾核电厂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工作,以及全国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持证单位监管,主要职责为:负责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的日常监督和核设施正常换料大修的监督管理和控制点释放。负责核设施燃料元件制造过程中质量保证工作的监督检查。负责核设施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负责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的核技术利用项目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负责铀矿冶辐射环境管理的日常监督。负责由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的核设施、核技术术利用项目和铀矿冶的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及必要的现场监督性监测、取样与分析。负责对生态环境部核准的核材料许可证持证单位的相关监督检查。负责辐射安全许可证延续、增项的技术核查和现场检查,以及核技术利用项目退役的现场检查。负责对核设施及生态环境部直接监管的其他涉核单位核应急准备、应急演练、应急响应的监督与评估,督导与评估省级辐射事故应急培训与演练,负责事故现场应急响应的监督。负责组织国控辐射环境自动站、核设施监督性监测系统选址与运行的监督检查。负责对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辐射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的督查,参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负责管辖区域内核设施现场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活动的日常监督和民用核设施进口核安全设备检查、试验的现场监督。负责民用核设施厂内放射性物品运输活动的监督。负责全国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无损检验活动的日常监督,对全国民用核安全设备持证单位组织开展包括日常监督、不符合项处理、核安全文化检查、量化评价、质保考试等在内的监督检查活动。负责核电厂役前和在役检查无损检验技术能力验证。负责全国民用核安全设备持证单位和境外注册登记单位的例行和非例行核安全检查。负责全国民用核安全设备特种工艺人员资质考核活动的监督。负责全国一类放射性物品运输容器制造活动的监督。针对制造和无损检验持证单位的延续申请出具监督总结报告。对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调查取证,提出处理建议并监督落实。推动地区核与辐射安全公众沟通工作,督促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被监督单位开展科普宣传、信息公开、舆情应对、公众参与等工作。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
1990年,西南站前身国家核安全局成都监督站成立。本站是继国家核安全局广东监督站、上海监督站之后成立的第3个地区核安全监督站,编制8人,主要负责我国西部地区民用核设施及核材料的核安全监督。1999年,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与调整方案,国家核安全局连职能带机构、队伍整建制地并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与此同时,本站更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四川核安全监督站,更名后工作职责和监督范围不变。2006年,根据环保总局职能调整方案,本站更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四川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由处级建制升格为司局级建制,人员编制增至15名。所辖区域由我国西部地区调整为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监督工作职能发生了较大转变,监督范围由民用核设施扩展为民用、军用核设施,监督对象由核设施扩展为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2008年,随着环境保护部升格,本站更名为环境保护部四川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更名后工作职责和监督范围不变。自2010年起,根据环保部机构调整方案,本站更名为环境保护部西南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站,并增加、调整了部分职责,主要负责西南地区军、民用核设施的安全监督和环保部直管核技术利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监督以及辐射环境监测与督查工作。其中,对核设施安全进行监督是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抽样性的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活动,确认被监督的持证单位在核或辐射安全管理方面的有效性,核实其符合法律法规和许可证件规定条件及安全管理要求,以保障核与辐射安全。...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8年,坐落于成都市锦江区,设有14个研究所、1个服务机构、1个分院,并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分院10个。研究和开发领域涵盖粮、经、饲作物与水产,涉及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资源环境、农业微生物、生物技术、农用核技术、蚕业、分析测试、农业遥感、农产品储藏加工、农业信息、农业经济等60余个学科专业。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国际合作平台4个。整体实力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拥有雄厚的科研人才资源。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先驱者赵连芳创立四川农业改进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前身),中国作物数量遗传学科拓荒者杨允奎出任第一任院长,中科院院士鲍文奎、蔡旭曾在院工作。目前,全院有在职职工1166人,拥有研究员132人(其中二级研究员31人)、副研究员236人,博士154人;拥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5人,学术技术带头人40人;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6人、试验站站长18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首席专家7人、岗位专家46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重视原始创新。获得的国家级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省部级奖占全省48.6%,育成的动植物新品种,占全省近1/3。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突破关键技术,实现大面积增产增收增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有力支撑“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坚持“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理念,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十二五”以来,研发省部级主推技术55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5%以上,成果累计推广面积5.8亿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上千亿元,为四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于1962年,是四川省科技厅直属专业从事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的开放性研究机构。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于1962年定名为“四川省科委新技术试验基点”,1970年12月18日更名为“四川省科技局新技术试验站”,1978年8月21日改名为“四川省原子核应用技术研究所”,2007年4月28日更名为“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亚太地区技术合作协调员单位及辐照加工示范基地、国际辐射协会(IIA)银牌会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核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核技术应用协会挂靠单位及副理事长单位、四川省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在国内外辐照行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研究院地处成都市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55亩。下设九个职能部门、五个研究所、一个分析测试中心、一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两个成果转化公司公司。现有在职职工2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4人,高级职称人员43人,博士6名,硕士18名,汇集了农学、生物工程、物理、化学、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辐射工程与辐射防护等学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下设辐射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辐射化工、农业等科研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农业辐射育种、食品辐照、农药辐射降残、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及药物辐照灭菌、辐射化学、高分子材料辐射改性、生物技术、新型钴-60γ射线辐射装置、加速器装置的安全联锁监控系统设计、同位素水文工程等方面。拥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PCR仪、红外色谱仪、万级无菌操作间;拥有200万居里全自动钴-60γ射线辐照装置一座、GJ-2工业电子加速器一台及配套的系列辐射加工生产分析及安全智能监控系统等先进的科研和生产仪器设备。承担了多项国际合作和国家级重点项目,其中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合作项目;国家863、973项目等。承担了省部级项目150余项;获得了40余项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励。研究院选育的杂交水稻组合II优838在2005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南方杂交水稻区域实验对照品种,在全国及东南亚国家累积推广面积6亿亩。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坚持科研与产业发展并重,创新与服务社会并重,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