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今日百科网 » 数据归档 订阅RssFeed

三门峡市委党校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48年的洛阳地委党校,1986年河南省区划调整时,整体移交给三门峡市,与原县级三门峡市委党校合并而成。1997年5月9日校部迁到三门峡市景园路新校区。2000年12月28日三门峡行政学院挂牌。2008年6月23日三门峡社会主义学院挂牌。2018年3月28日,搬迁至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内学府路西、圆通西路北、职新路东的新校区办公。新校区总用地面积145714.20㎡(218.57亩),总建筑面积41147.03㎡,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科研信息楼(面积15242.01平方米)、教学楼(6504.09平方米)、学术报告厅(2938.71平方米)、文体活动中心(3828.12平方米)、5#宿舍楼(3522.34平方米)、7#宿舍楼(3522.34平方米)、8#宿舍楼(2647.29平方米)6#餐厅(2892.45平方米)、门卫室(49.68平米)等。可同时容纳2700人开会学习、400人住宿、600人就餐。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挂牌后,与市委党校“一校两院”合办,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办学体制。...

周口市委党校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始建于1965年,1996年周口行政学院挂牌成立,2003年周口社会主义学院挂牌成立,与党校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一校两院”办学体制。市委党校位于周口市川汇区文昌大道东段,校园占地面积126亩,建筑面积16396平方米,集红色校园、智慧校园、文化校园、美丽校园于一体,拥有现代化综合楼、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学员生活楼等11栋,可同时容纳500余名学员学习生活,教学设施齐全,服务体系完备,校园环境优美,是一所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党性锻炼、素质提升的红色学府。...

甘肃煤田地质局

甘肃煤田地质局成立于1953年,前身为西北煤田地质局,1998年属地化管理,2004年由省自然资源厅(原国土资源厅)管理。主要从事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及工程地质勘查、测绘、探矿工程、工程建筑安装、煤质化验与测试、岩矿和岩土分析测试、煤矿安全测试评估、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等工作,是甘肃省从事煤田地质勘查的一支专业化工作队伍。全局下设“五队一所两院”8个县级事业单位。现有职工4100人;拥有各类甲级资质24个、乙级资质11个,各类钻探、物探、测绘、检测化验等设备、仪器2300多台套;先后参加了宁夏枣泉、河北邯郸、邢台、唐山开平勘查会战,创造了全国煤田地质行业闻名的“枣泉精神”。多次荣获省、部级奖励,其中2005年被省政府授予“地质找矿先进单位”称号。建局六十年来,甘肃煤田地质局立足地质勘查主业,加强科研攻关,创新找矿思路,基本掌握了甘肃的煤田地质构造特征和煤炭资源的蕴藏分布情况,先后发现并探明了窑街、靖远、华亭、阿干镇、九条岭、山丹、西大窑-红沙岗、陇东等矿区(煤田),累计提交各类地质报告800余件,探明煤炭资源量400.5亿吨。在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同时,甘肃煤田地质局加强科研工作,成功解决了西北地区沙漠戈壁、复杂山区、巨厚黄土塬区等地区勘探施工的技术难题,成为一支具有综合勘查能力、丰富勘探经验、光辉勘探业绩的地勘“铁军”。...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甘肃省地矿局成立于1956年,建局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地质工作需要,以及机构改革和体制改革的要求,隶属关系和机构名称几经变更。现为省自然资源厅管理的正厅级事业单位。甘肃省地矿局是全省唯一综合性地勘单位,局下属10个地勘单位、6个服务型事业单位,局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主要承担全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以及国家和省下达的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实验测试等工作。拥有各类甲级、一级资质48个(其中:自然资源类27个,生态环境类15个,住建类4个,应急类1个,水利类1个);乙级、二级资质37个。共有职工11491人。自建局以来,发现并探明了金川铜镍矿、白银铜矿和肃南镜铁山铁矿,“铜城”白银、“钢城”嘉峪关、“镍都”金昌三座城市因矿而生,创造了“三座丰碑耸陇原”的地矿史话。先后发现了大水金矿、敦煌钒矿、塔尔沟钨矿、早子沟金矿、大桥金矿、安南坝锰矿、卡瓦铁矿、余石山铌钽矿、酒泉晶质石墨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200余处,各类矿产地1000余处,奠定了甘肃省以能源资源开发、原材料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积极参与承担“5·12”汶川特大地震、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积石山6.2级地震灾害等抢险救灾、恢复治理和灾后重建工作,高质量完成舟曲县江顶崖、牙豁口滑坡和立节北山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受到了自然资源部、省委省政府以及当地政府的表彰和群众高度赞誉。在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水土污染防治、地下水监测、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全国地质资料馆

全国地质资料馆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馆藏地质资料最全的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负责全国地质资料和自然资源专业档案的接收、保管和服务工作,承担地质调查资料数据管理的业务指导工作。截止到2019年3月底,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共17万余档,涉及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工作形成的各类地质资料与数据,馆藏纸质地质资料已全部实现数字化,数据量达220TB。全国地质资料馆设有地质资料阅览室,为用户提供到馆服务,并通过全国地质资料馆网站提供在线服务,同时为用户提供应急服务、专题服务、代办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地质资料服务。...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其前身为1962年成立的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主要承担华北地区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相关综合研究工作,承担区域内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监管工作,承担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和数据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工作,负责与省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进行业务对接。业务工作领域主要包括:基础地质、矿产资源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调查与研究,开展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境外地质勘查、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其中,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为优势学科,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铀矿资源调查评价为重点学科。同时,负责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承担华北地区地质调查规划部署研究、和辖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工作,承担华北地区地质调查资料服务、信息产品研发和地质数据服务工作。...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承担东北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承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综合研究和地质安全评价工作,承担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协调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目前,为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承担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的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承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地质调查、应用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承担地质安全风险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急技术指导工作;承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实验测试等相关勘查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承担东北地区地质调查规划部署、矿业发展战略、行业改革发展等研究工作,承担地质调查项目技术和经济监管工作,协调推进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统筹协调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力量,负责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承担东北亚和欧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促进国际矿业投资合作;承担地质调查资料收集、信息产品研发和地质数据社会化服务工作;开展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

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华东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承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综合研究和地质安全评价工作,承担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协调工作,开展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中心成立于1962年5月,成立之初名为“地质部华东地质科学研究所”。1978年4月,更名为“国家地质总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1979年11月,更名为“地质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1983年1月,更名为“地质矿产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1999年,划归中国地质调查局管辖。2000年11月,更名为“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2003年10月,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改组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2006年12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加挂“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牌子。2017年5月,经中央编办批复,同意“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加挂的“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调整为“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南京地调中心以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华东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长江大保护与绿色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大转变,着力解决制约华东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资源、环境、生态、灾害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以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为根本动力,建设华东自然资源调查中心、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华东自然资源管理技术支撑中心、环太平洋国际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华东地球科学数据服务中心“五大中心”,打造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地下空间资源立体探测、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环太平洋火山作用与成矿、高光谱成像与智能感知“五个高地”,搭建了5个业务领域14个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深化基础地质研究,加强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水资源调查评价、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评价、生态地质调查与生态修复、城市地质调查、境外地质调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研发全谱段光谱探测技术、建立华东地球科学数据中心、信息产品研发和地质数据社会化服务工作。形成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后工业化时期地质工作新发展模式,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引领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全国六个大区地质调查中心之一。主要承担中南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承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综合研究和地质安全评价工作,承担中南地区地质调查协调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工作区域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区)以及赤道以北非洲地区。中心1962年成立于湖南长沙,1966年搬迁至湖北宜昌,2009年搬迁至湖北武汉。2009年11月,经中编办批复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2017年5月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业务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地质、能源地质、水文与环境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境外地质、遥感地质、地球化学、实验测试、地质信息等。现有1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重点实验室)、1个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地层古生物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自然资源部检测中心(中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1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1个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研学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2021年,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标一体”整合型国际标准管理体系认证。中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联办有研究生工作站,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建有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与美国、俄罗斯、德国、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苏丹、利比里亚、摩洛哥、几内亚等国家地学机构有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合作关系。主办有地学类杂志《华南地质》。中心成立60年来,承担国家和地方各类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项目1200余项,出版专著270余部,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近200项。中心紧紧围绕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代地质文化,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区域地质调查中心。...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履行职责中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主要承担西南地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承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综合研究和地质安全评价工作,承担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协调工作,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开展地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主要职责:1.承担基础地质、能源、矿产、水资源的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2.承担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生态地质调查、应用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3.承担地质安全风险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急技术指导工作;4.承担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实验测试等相关勘查技术应用与研究工作;5.承担西南地区地质调查规划部署、矿业发展战略、地质行业改革发展等研究工作,承担地质调查项目技术和经济监管工作,协调推进中央与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6.统筹协调西南地区科技创新力量,负责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7.承担东南亚和南亚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工作,开展地质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促进国际矿业投资合作;8.承担地质调查资料收集、信息产品研发和地质数据社会化服务工作;9.开展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普及等工作;10.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交办的其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