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24号)门户网站,开设有科研动态、对外合作、科技活动、科技服务、党史教育、资源开发期刊等栏目。主要职能:从事资源调查、保护与综合评价国土整治规划系统工程、生态农业、矿产能源、应用微生物、农业化学的产品开发及资源情报信息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服务。面向中小企业咨询、培训、信息服务及政府委托专项科技服务。...

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是隶属于省科学技术厅的综合性科技情报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加挂有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中心事业法人牌子。该所是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都服务站、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四川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也是省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四川工程技术图书馆省级科普基地、四川科技报告管理服务中心、“天府科创贷”受托管理机构。近年来,该所继续秉持“耳目、尖兵、参谋”的宗旨,高举科技创新大旗,凝练优势和特色,塑造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一库一中心两高地”工程,高质量建设四川省科学数据和科技资源中心,高标准建成基于事实数据的科技创新智库,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与成果转化高地、科技金融服务高地,构建起以科技文献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情报研究、科技咨询为基础的,科技金融(天府科创贷)、科技创新券、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方法推广应用、科学普及和科技声像宣传为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助力我省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
计算机院成立于1976年5月,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直属的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开发工作。计算机院承担组建了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四川基地华西园(现为四川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八大软件园之一。2020年,计算机院入选四川省首批“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计算机院设有信息化工程研究所、网络及信息化研究所、互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软件工程中心、数据信息中心等部门及《计算机应用研究》编辑部。业务范围:开展计算机应用研究,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系统、CAD/CAM、计算机网络、办公自动化、智能交通、智能建筑、过程控制、系统集成等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安装、销售。计算机院自成立以来,承担了200多项重大项目,获得几十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院主办的期刊《计算机应用研究》在全国142家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科技期刊中,近年来均名列前茅,属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计算机院拥有4个IDC数据中心机房,配备了价值上千万元的大型专业设备,包括:大型云计算服务器、深度学习GPU服务器、万兆多级联交换机、集中式和虚拟化存储设备、数据安全防护设备等,其中服务器超过100台,存储总容量近10PB。已建成的智能超算中心具有强大的海量数据计算能力,超算中心采用当前市面上最先进的GPU计算卡,能极大降低机器学习时间成本,提高数据处理分析速度。同时,机房配有1500KVA双线路供电系统和可保证24个小时续航的UPS设备,保证机房运行的可靠性。计算机院配备了电信等高速专线网络,保证海量数据的交换能力。近年来不断完善软件配套,配备了企业版Oracle数据库、集群版MySQL数据库、VMware虚拟化软件、绿盟防篡改软件、WebLogic应用服务容器、HPLoadRunner性能测试软件、HPUnifiedFunctionalTesting功能测试软件等专业化基础支撑和应用软件,为各种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简称“战略院”)经《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四川省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加挂牌子等有关事项的批复》(川编办发〔2022〕60号)批准由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更名、增加职责和编制成立的省科技厅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编制50人。先后增挂四川省科技厅科技史志办公室(1985年)、四川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8年)、四川省科技统计中心(2007年),主办社会科学类期刊《软科学》,实行多块牌子一套机构的运行管理方式。围绕全省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资源管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科研院所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等开展战略规划、政策研究和分析评价,为省委省政府以及科技厅等省级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依托多块牌子,重点围绕科技厅有关工作并面向社会开展科技服务。...

四川省科技交流中心
交流中心座落于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直属的专门从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事业法人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以半民间或半官方的形式,组织、协调并开展四川省与国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中心成立于2005年12月,是省科技厅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能是在省科技厅领导下,协助开展农村领域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及其它技术性、服务性、事务性工作。主要工作职责包括:1.承担国、省级科技富民强县、农转资金、星火计划、科技创新产业链、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工作;2.协助开展育种攻关、粮丰工程、“三区”科技人才、科技扶贫等重大科技工作的组织实施;3.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4.开展农业、农村科技战略研究,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对策;5.开展农业科技咨询、人员培训、合作交流等工作;6.承担全省实验动物管理的日常事务工作;7.承担领导或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面向三农,服务科技,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中心”主旨。“中心”搭建有全省农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了“四川农业技术转移暨区域协作网”,设有“四川省科技扶贫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和“四川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着力打造“四川科技扶贫在线”与“农业科技数字资源中心”,通过全景式、链条式的服务,促使全省扶贫工作上下五级联动,促进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带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Analyticalandmetricalcenterofsichuanprovince)系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直属单位,是科技部“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单位,是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四家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之一,是“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实现开放性分析测试服务的公益性科研机构。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立足公共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大中型分析仪器设备为手段,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依靠高素质水平的检验检测队伍,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检测服务。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认可,可随时接纳国内国际送检的样品。中心目前拥有各类进口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其中主要有:扫描电镜、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X-衍射光谱仪等。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心现已成为四川省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实验室,具备为企业、政府、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中心以科学、公正、准确、高效为追求目标;旨在将中心建为国内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专业化分析测试服务机构,更好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创新型试点省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1964年建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单位。坚持“以稀土为核心、稀有稀散及大宗紧缺矿产为重点的资源集约节约与综合利用研发机构,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定位,厚植矿产综合利用技术之根,建强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选冶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矿山开发利用调查水平调查支撑、应用材料研究五大主干,繁茂围绕服务政府与市场两大需求开展的技术咨询服务、产品设计生产、产业引领促进、标准规范推广、孵化企业产业等枝叶,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新型矿产资源利用综合研发科技企业集团。作为国家级科研单位,成都综合利用所组建了一支涵盖地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工艺矿物学与岩矿鉴定、分析检测等领域,层次布局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搭建了3个省部级、3个局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成立1家全资企业,入股5家企业。建立了成都科技创新基地和峨眉中试基地“一所、两基地”运行。拥有开展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的科研装备、地质信息装备、野外保障装备。建所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级、企业等各类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及研究课题。先后对国内外1000余个矿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和建厂方案设计,为我国建设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等三大共生矿为标志的大型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战略性基础资料。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已有1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70余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专著11部。1980年获地质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嘉奖,授予“功勋研究所”称号,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奖状。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获“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设立于1964年。1976年筹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1978年经省委正式批准成立,2005年经省编委批准更名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2023年经省编委明确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四川省唯一建立在民族地区的省级公益性科研机构。行政关系隶属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织关系隶属阿坝州委。全院下设6个职能处室、7个研究所、《草学》杂志社、中心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农业科学种质资源红原观测实验站、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藏高原特色牧草挖掘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红原综合试验站、四川省草业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和红原、色达、红光、韩场、新津、布拖6个科研后勤基地,是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草学分会及养兔学分会挂靠单位。全院现有在职职工98人,涵盖草学、动物科学、农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特色的草种质资源创新、草地生态、牦牛与绵羊、家兔、民族植物学、中藏药等优势学科。办院宗旨及主要职责:立足三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主要从事草类植物遗传育种与利用、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中藏药研究与开发、牦牛藏绵羊等高原动物遗传资源挖掘利用、家兔等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饲养管理等工作,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盆周山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建院(所)40余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级项目280余项;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励10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51项;选育出川草2号老芒麦、阿坝垂穗披碱草、武陵假俭草等牧草新品种39个,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国审獭兔新品种“川白獭兔”,挖掘登记国家牦牛、绵羊遗传资源7个;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89项,获专利授权124件;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50余部;研究提出的免耕种草、牧草高产栽培利用、退化草地修复、鼠荒地治理、牦牛提纯复壮、优质犏牛生产、藏绵羊杂交改良、家兔健康养殖等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院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前身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林业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1年原省林业和草原干部学校整体并入。全院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林木育种、造林经营、经济林选育、森林保护、植被恢复、园林绿化、城市森林、社会林业、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与材料、药用植物开发等研究工作,林业及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施工、新品种推广、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技术开发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中心工作,国家和省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省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技术指导。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项目1800余项。多次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通过部、省级鉴定成果400余项,获奖成果2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二等奖58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7项,国家新品种12项,审(认)定林木良种86个,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159项,出版专著52部。这一系列成果为我省速丰林基地建设、长防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产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