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
四川省分析测试服务中心(Analyticalandmetricalcenterofsichuanprovince)系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直属单位,是科技部“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应用示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单位,是科技部授予的全国四家国产科学仪器应用示范中心之一,是“四川省分析测试学会”的挂靠单位。中心成立于1983年,是实现开放性分析测试服务的公益性科研机构。经过30年的发展,形成了“立足公共服务,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理念,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大中型分析仪器设备为手段,采用先进的测试技术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依靠高素质水平的检验检测队伍,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检测服务。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认可,可随时接纳国内国际送检的样品。中心目前拥有各类进口大中型分析测试仪器。其中主要有:扫描电镜、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X-衍射光谱仪等。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心现已成为四川省较高水平公共服务实验室,具备为企业、政府、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中心以科学、公正、准确、高效为追求目标;旨在将中心建为国内有特色、国际有影响的专业化分析测试服务机构,更好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创新型试点省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简称:成都综合利用所)1964年建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单位。坚持“以稀土为核心、稀有稀散及大宗紧缺矿产为重点的资源集约节约与综合利用研发机构,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定位,厚植矿产综合利用技术之根,建强矿产综合利用调查评价、选冶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矿山开发利用调查水平调查支撑、应用材料研究五大主干,繁茂围绕服务政府与市场两大需求开展的技术咨询服务、产品设计生产、产业引领促进、标准规范推广、孵化企业产业等枝叶,努力建成世界一流新型矿产资源利用综合研发科技企业集团。作为国家级科研单位,成都综合利用所组建了一支涵盖地质找矿、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工艺矿物学与岩矿鉴定、分析检测等领域,层次布局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搭建了3个省部级、3个局级科技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成立1家全资企业,入股5家企业。建立了成都科技创新基地和峨眉中试基地“一所、两基地”运行。拥有开展矿产资源全产业链的科研装备、地质信息装备、野外保障装备。建所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级、企业等各类科研技术攻关项目及研究课题。先后对国内外1000余个矿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试验评价研究和建厂方案设计,为我国建设以攀西钒钛磁铁矿、白云鄂博稀土铌铁多金属矿、金川铜镍矿等三大共生矿为标志的大型资源基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战略性基础资料。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已有1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170余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专著11部。1980年获地质部“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功勋卓著”嘉奖,授予“功勋研究所”称号,同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奖状。2011年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年获“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
研究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川西北草原工作站,设立于1964年。1976年筹建四川省草原研究所,1978年经省委正式批准成立,2005年经省编委批准更名为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2023年经省编委明确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四川省唯一建立在民族地区的省级公益性科研机构。行政关系隶属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织关系隶属阿坝州委。全院下设6个职能处室、7个研究所、《草学》杂志社、中心实验室,建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国家农业科学种质资源红原观测实验站、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青藏高原特色牧草挖掘与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红原综合试验站、四川省草业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和红原、色达、红光、韩场、新津、布拖6个科研后勤基地,是四川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草学分会及养兔学分会挂靠单位。全院现有在职职工98人,涵盖草学、动物科学、农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特色的草种质资源创新、草地生态、牦牛与绵羊、家兔、民族植物学、中藏药等优势学科。办院宗旨及主要职责:立足三州、面向全省、服务全国,主要从事草类植物遗传育种与利用、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中藏药研究与开发、牦牛藏绵羊等高原动物遗传资源挖掘利用、家兔等草食家畜遗传育种与饲养管理等工作,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盆周山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撑。建院(所)40余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级项目280余项;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励10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51项;选育出川草2号老芒麦、阿坝垂穗披碱草、武陵假俭草等牧草新品种39个,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国审獭兔新品种“川白獭兔”,挖掘登记国家牦牛、绵羊遗传资源7个;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89项,获专利授权124件;发表论文200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50余部;研究提出的免耕种草、牧草高产栽培利用、退化草地修复、鼠荒地治理、牦牛提纯复壮、优质犏牛生产、藏绵羊杂交改良、家兔健康养殖等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院是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58年,前身系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林业研究所,1963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更名为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21年原省林业和草原干部学校整体并入。全院主要从事森林生态、林木育种、造林经营、经济林选育、森林保护、植被恢复、园林绿化、城市森林、社会林业、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生物质能源与材料、药用植物开发等研究工作,林业及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施工、新品种推广、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等技术开发服务工作。同时承担全国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中心工作,国家和省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全省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技术指导。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项目1800余项。多次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通过部、省级鉴定成果400余项,获奖成果2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项、二等奖58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7项,国家新品种12项,审(认)定林木良种86个,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159项,出版专著52部。这一系列成果为我省速丰林基地建设、长防林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产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
研究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36年的四川省家畜保育所,是一所具有87年悠久历史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国内一流的区域性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主要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饲料营养、疫病防控、健康养殖、生产系统等领域开展畜牧兽医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培养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推广现代畜牧业生产技术,为四川及西南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院设有养猪、家禽、养兔、草食家畜、饲料、生物技术、动物营养、兽医、兽药、畜牧经济与生产系统10个研究所,办公室、人事处、科技处、财务处、后勤中心5个行政管理部门;建有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畜禽生物制品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23个;在省畜牧高科技园区、简阳、乐至和双流等地建有10个具现代化设施设备的科研基地;在全省20个市州规模养殖场建立专家服务站249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科技服务平台。自1990年以来,全院共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254篇,其中SCI论文326篇,出版专著89部。研发的畜禽新品种、新产品、新成果、新工艺推广覆盖全国,为我省及西南地区畜牧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门户网站,开设有中心简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园区基地、服务基层、党建工作等栏目。主要职能:1.受托承担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中农业农村、食品等领域相关项目管理工作,履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职责。2.制定项目管理工作方案,组织编制经费概算,参与编制项目指南,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及综合绩效评价等。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发等相关研讨、培训、科普工作。3.开展项目后续管理服务工作,推进成果汇交,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及国际和对港澳台科技合作交流等相关工作。4.开展项目的组织实施、经费使用、专家履职监督评估和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工作。受理或承办相关项目管理实施中的申诉、举报等,处理反馈并开展信用记录。5.研究相关领域国内外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参与科技需求分析、技术预测和规划编制等工作,为科技部宏观决策提供建议和对策。6.参与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承担创新型县市建设相关工作。参与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承担科技扶贫和科技特派员相关工作。7.承担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及星创天地等具体管理工作。受托承担农业农村领域相关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支撑服务工作。8.参与推动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承担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具体实施,参与承担科技援疆、援藏和援青相关工作。9.开展农村科学普及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承担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科技专题相关工作。10.承办部党组、部领导交办及相关司局委托的其他事项。...

广东省阳春监狱
监狱始建于1955年,前身为阳春青山新生农场,后几经易名,1995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广东省阳春监狱”。监狱现内设14个科室、1个事业单位(警务保障中心),下设11个监区和1个监狱医院。60多年来,阳春监狱坚决贯彻党的监狱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紧紧围绕监狱中心任务,履行安全稳定第一责任,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促转型,攻坚克难创佳绩,切实努力抓好安全管理、教育改造、公正执法、劳动生产、规划建设、队伍建设、警务保障以及纪检监察等方面工作,各方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连续28年实现监管生产安全。在新的历史时期,阳春监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重点工作,以“平安、法治、清廉、智慧”为治监理念,坚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努力打造一支“忠诚担当、崇德尚法、公正廉洁”的警察队伍,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力创成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监狱。...

广东省番禺监狱
番禺监狱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街石中二路113号,始建于1994年,1997年正式启用。监狱占地260多亩。番禺监狱严格执行《监狱法》,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按照依法、严格、科学、文明原则,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中心工作,充分履行刑罚执行和教育改造职能,积极探索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狱管理工作,努力建设规范化监狱。建监以来,监狱实现持续监管安全目标。进入新时代,番禺监狱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稳守安全底线,践行改造宗旨,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群策群力,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广东省肇庆监狱
肇庆监狱,原为广东省第一监狱,由于战备需要,1962年10月1日从广州西村转移到地处粤西北的肇庆市怀集县汶塘山区。1980年12月15日,广东省第一监狱更名为广东省怀集监狱。2017年5月22日,广东省怀集监狱更名为广东省肇庆监狱。2017年7月27日,广东省肇庆监狱正式揭牌启用。监狱现址位于广东省四会市城中街道城北社区汶塘路一号。自建监以来,肇庆监狱全体民警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工作方针,依法、严格、文明、科学管理服刑人员,监狱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监狱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等多项荣誉称号。新时代新起点,肇庆监狱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固强补弱,创新创先,奋力推进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助力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广东省武江监狱
武江监狱位于广东省北部交通要地韶关市,地处黄岗山麓、武江河畔,距粤湘赣高速公路交通网北环犁市出口仅1.7公里。原名广东省武江茶场,1966年1月由茶山大队、东山大队与黄岗砖瓦厂合并成立,1975年撤建并入广东省第二监狱,1986年2月恢复建制,1995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广东省武江监狱”。武江监狱在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监狱工作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履行惩罚与改造罪犯职责,紧紧围绕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发挥管理、教育、劳动改造手段作用,将罪犯改造成为守法公民,为维护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犯罪,保障社会长治久安作出应有的贡献。恢复建制以来,武江监狱秉承“忠于职守、勇于进取、甘于奉献”精神,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为监狱正确执行刑罚提供坚强保障。2018年11月,监狱实现整体搬迁,安全基础、功能设施、改造环境、信息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在新的起点上,武江监狱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凝心聚力、平安监狱、改造提质、公正廉洁、精准保障“五大工程”,实现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安全质量、改造实效、执法效能、综合保障能力“五大提升”,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打造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管理先进、改造科学、运转高效的规范化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