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
绵阳市工商业联合会(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警钟街82号)门户网站,开设有工作动态、政策聚焦、参政议政、经贸天地、光彩事业、会员专栏、绵阳政务网等栏目。...

湖北省土地学会
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于1980年,是由湖北省境内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科技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全省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业务范围:1、围绕土地科技及相关领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考察,促进土地资源管理事业和土地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2、充分发挥学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网络广泛等优势,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托,承接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科技、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项目评估、技术职称资格的评审、资质认定,科技文献和标准编审、科技咨询服务以及组织科技展览等。3、为政府制订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提出建议和决策参考意见,承接政府部门转移的社会职能和其他职能。4、普及土地科学知识,传播和推广土地资源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经验。5、开展继续教育,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帮助土地科技工作者更新知识,提高科技水平。6、组织编写和翻译土地科技书刊,编辑出版学会书刊。7、加强同省内外科学技术团体的友好往来,加强与本省地方性土地学会的联系和交流,促进民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8、推荐评选科研成果、科普作品、优秀学术论文。9、向政府反映土地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武汉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
随着武汉市房地产估价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行业内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在此背景下,武汉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于2002年8月由原武汉市房地产估价师学会(成立于1996年)更名成立。它是经武汉市民政局注册登记、接受武汉市房产局业务指导的地方性行业自律组织。协会的办会宗旨是:团结、组织本市房地产估价专业人士,通过制订并监督执行行业守则,做好行业管理、规范房地产估价行为、从整体上提高武汉市房地产估价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组织机构与职能协会常设机构有常务理事会、协会秘书处和专家委员会。其中专家委员会由武汉市高校和部分估价机构的业内资深专家组成。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制订行业自律守则并监督执行,做好行业管理;沟通政府与估价机构,为行业发展献计献策;开展房地产估价学术研究与交流,编制地方性估价技术规范等文件;组织房地产估价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行业素质;调处房地产估价纠纷等。...

武汉土地市场网
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55号)门户网站。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成立于2000年,与土地储备机构合署办公。2005年元月,武汉市土地交易中心正式分设运行,负责7个中心城区的土地交易。2009年5月,新城区(开发区)的商业、商品住宅等两类经营性用地出让工作纳入市级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武汉土地市场得到统一管理。交易中心主要职责包括:1、承担全市土地有形市场建设和土地供应计划编制工作。2、承担中心城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租赁等事项公开交易的相关事务性工作,承担新城区、开发区经营性用地使用权出让的公开交易工作。3、承担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公开交易的相关事务性工作。4、承担因法院判决、抵押权实现等引发的独立宗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公开交易工作。5、收集、汇总、研究、发布土地交易信息和土地价格信息,开展土地市场研究,承担全市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更新工作;承担全市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和土地价格动态监测系统的维护工作。6、承担新城区、开发区土地交易机构业务指导工作。7、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了推动遥感定量化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加强学科优势和部门优势,2003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的遥感信息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LARSIS)与遥感基础理论研究较强的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联合申请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获科技部批准并对外开放运行。通过联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既充分发挥了LARSIS的专业性强、实验条件完备的优势,又保持了北京师范大学人才资源丰富,专业齐全和学科交叉的特色,青年学生能提前参与研究,实现了大学和研究所强强联合,大幅提升了实验室的研究能力。实验室主管部门为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原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其中两依托单位的实验室固定人员数比例为2:1。实验室是我国目前唯一进行遥感科学基础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凝聚了我国遥感界的一批骨干力量,引导了我国遥感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2012年,为加强遥感与数字地球科技领域的综合优势,中国科学院决定由原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联合组建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面向促进空天领域重大产出和支撑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目标,中国科学院进一步整合空天信息领域的电子学研究所、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和光电研究院等三家单位,构建形成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的学科布局。实验室抓住这两次机构改革的机遇,完成了实体化运行体制改革,实现了财务和人事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优化和加强了研究队伍,进一步凝练了实验室的定位和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两大科学装置,进一步提高了实验室的科研能力。...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ChineseAntarcticCenterofSurveyingandMapping)是由原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原国家测绘局联合发文批准,于1991年成立的极地测绘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从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中心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在国家极地主管部门长期的指导与支持下,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了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7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中心以武汉大学的现代大地测量学、遥感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为依托,逐步形成了极地测绘遥感信息学这一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在学术团队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心建立了东西南极测绘基准,测绘出覆盖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地图,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化极地测绘技术体系,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为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内外极地科考领域的广泛认可。在历次科考活动中,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参与了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并创造了多项第一。...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于1989年成立,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国家科技部等部委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上,实验室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获“金牛奖”;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每五年一次评估中,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为杨必胜教授,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为李德仁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龚健雅院士。实验室研究领域覆盖对地观测传感器与平台、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遥感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系统与服务、3S集成与网络通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3人,并有国家杰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0余人,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近5年,实验室牵头1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5亿元。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80项,2013年实验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合作奖,2014年实验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引领国际地球空间信息学术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体系。实验室科技成果服务于我国国产遥感卫星高精度数据处理、天地图、应急响应等重大工程与应用,有力支撑了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位居全球前列。实验室积极推进地球空间信息协同创新,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培养取得优异成绩,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取得更大成效,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实验室业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测绘遥感地理信息领域最具影响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基地之一。2012年,由于在测绘遥感领域的卓越贡献,武汉大学获得由国际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大会颁发的地球空间信息基础研究与能力提升WorldLeadership奖。...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hineseGeophysicalSociety)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级学会。自1947年2月起,陈宗器、顾功叙、王之卓、翁文波四位科学家发起创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47年8月在上海宣告成立。选举陈宗器为理事长,以测地学、地震学、气象学、地磁及地电学、火山学、水文学、地壳构造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等9个学科为主,创办《中国地球物理学报》(JournaloftheChineseGeophysicalSociety),设立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并确定组织学术交流和出版作为学会的主要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2月迁首都北京。1957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赵九章为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历任理事长依次为:陈宗器、赵九章、顾功叙、翁文波、刘光鼎、王水、陈颙、陈晓非。2022年12月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底青云任理事长,聘任郭建为秘书长。本届理事会由171人组成,常务理事60人。现有(截止到2023年12月底)注册会员25559人,其中两院院士54人。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地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科学,且与人类生存与生活密切相关。它涉及太阳系、高空、大气、海洋和固体地球—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探测研究。充分运用已获得的物性、属性基础上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并对相关目标进行探测、解析以揭示其间和内部的奥秘,为人类造福。本会设立了30个专业委员会,3个行业分会,9个外设办事处,6种科技刊物,以推进科技发展和信息交流。设立了11个工作委员会,组织协调各专业委员会和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人为本开展继续教育与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为激励广大会员不断创新、建功立业,设立了地球物理发展和学术两个基金。为便于本会会员活动,除北美设立分会,并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地方学会(其中5个在筹备)。每年组织召开一次综合学术年会,以推进学科交叉、活跃创新思想、交流发布创新成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多方合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作为中国的民间社团,除为会员、为地球物理工作者营造一个满意的会员之家外,特别注重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建立国际地磁子午链”、“油储地球物理立项”、“我国加入国际海洋法组织”、“推广燃油节能环保添加剂”等建议,均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有的已收到实效。为进一步推进民主办会,做到科学技术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87年12月学会改革了单一挂靠体制,实行“多单位支持”。目前主要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专业委员会成员实行民主选举,学会干部实行聘任制。学会的学术活动实行分层次管理;一般学术活动由专业委员会组织,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由常务理事会主办,承办年会引入竞争机制,并重点支持。通过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推动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推进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

安徽隆旺达建设集团
集团(原名安徽省双龙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2月,坐落在美丽的江边城市安庆,位于合安路旁,大龙山下,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集团旗下公司有:安徽隆旺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安庆市双龙建材有限公司、安庆市旺鑫汽贸有限公司、安徽旺瑞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安庆市山水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安庆天域花园酒店有限公司。集团历经十余年的稳健发展,企业链日趋完善,隆旺达以创新进取的态势拓展多元化绿色产业,持续提升管理、加快市场开拓步伐,强强联手,依靠人才技术创新,现已成为集工程施工、花卉种苗研发生产、建材、汽贸、商务酒店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集团。集团旗下安徽隆旺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已具有建筑工程施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施工、施工劳务等多项资质;具有完整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并具有与承包工程相适应的各类大中型施工机械、养护机械、运输机械、温室自控设备、工程质量检测设备及信息处理系统近100台/套。凭借专业的市场化运作,隆旺达不仅在企业驻地市场较好,还一举冲出安徽,棋形天下,将企业的触角延伸河南、江西、雄安新区、山东等多个市场,用一座座气宇轩昂的建筑精品,成就传奇史诗!企业先后多次获得省、市、区“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立信示范单位”、市级“龙头企业”、“金融守信企业”、“优秀企业”、“先进单位”、“纳税先进单位”、“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还与大型国企合作多项工程获国企单位授予的“优胜工区”、优质安全工程“庐山杯”、“安庆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先进班组”等称号,多项工程荣获安庆市优质工程“振风杯”奖、“安庆市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地”,为企业塑造了良好形象。...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于1978年,2007年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企业,是合肥市唯一的市属规划设计单位,现拥有城乡规划、建筑工程、风景园林工程设计、市政行业道路工程、市政行业城市隧道工程、市政行业桥梁工程、市政行业排水工程、工程咨询等八个甲级资质,以及土地规划、人防工程设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等三个乙级资质,具有较强的综合设计能力。本院人才技术力量雄厚,全院在职员工近300人,其中硕士学位180余人,具有正高级职称58人、高级职称116人,拥有各类国家注册师138人次,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6人次。下设10个设计部门、10个科技研发中心、8个职能部门。建院以来,本院共获得全国及省、市科技进步奖、优秀规划和工程设计奖324项。其中全国优秀设计奖43项,安徽省优秀设计奖256项、市级奖25项。各级各类科技进步奖13项。本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单位,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安徽省村镇建设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安徽省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安徽省优秀建筑企业,合肥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卓越进步”的企业精神,多次荣获“安徽省建设系统文明单位”、“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状”、“合肥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品牌形象赢得广泛赞誉。...